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排列三杀三码 > 新闻动态 > 什么是度牒?

什么是度牒?
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6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59


图片

度牒也称戒牒,它是古代统治者为调控僧尼或道士数量而颁发的相关从业凭证,获得度牒者才能出家。牒,文书。

我们以佛教举例。

东汉初,汉明帝派人赴天竺求佛,永平十年(67),迦叶摩腾一行抵达洛阳白马寺,佛教从此进入中国。

拿着汉朝的高薪,迦叶摩腾将《四十二章经》翻译成了汉文,明帝本有礼佛之心,但当他读到佛经里“出家”“离欲”“持戒”等信条时又踌躇起来。

首先,汉朝尊儒术,儒家讲忠孝,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,孟子说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”显然,体现孝道最重要的便是传宗接代,然礼佛必须戒色,何谈生育?其次,修行者无产无业以化缘为生,进而也不能缴税服役。

明帝十岁读《春秋》,深知佛教教义与汉朝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,他为了人口和税收挥泪限佛。在汉明帝、章帝三十年间,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千多万,汉朝综合国力达到顶峰,史称明章之治。

但,万物都逃不过盛极而衰的规律。

魏晋南北朝是一段乱世,这期间,佛图澄、鸠摩罗什等名僧扎根北方,他们逆水而上弘扬佛法,以慈悲为怀度众生于苦海,佛教终于从地下状态重见天日。

越是在乱世,佛教就越得人心。

首先,佛讲因果报应。佛认为,人有前世、今生和来世,前世的因是今生的果,而来世若想幸福,今生就必须赎罪。试想,当身边长期充斥着战乱与疾病,人们便会怀疑是自己前世造孽,于是纷纷遁入佛门,以求来世幸福。

其次,信佛门槛不高。崇儒需识字,不识便读不了经书,信道则要炼丹,在识字的基础上还要懂点化学,且有一定开销,而信佛只需一颗虔诚的心,顶多守几条戒律。

其三,帝王可以借佛教维稳。试想,一个整日闭门诵经,严守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五戒的僧尼,其素质一定比常人高出不少,是以出家人越多,社会就越安定,帝王喜闻乐见。

南北朝时,一座座石窟拔地而起,皇家随之颁布了度牒制度,据《事物纪原》:“度牒,自南北朝有之,名籍限局,必有凭由,凭由即今祠部牒也。”

乱世下,朝廷盼社会稳定,所以会增发度牒至寺庙,鼓励出家。待社会承平,朝廷便会设法提高生育率和税收,进而会少发或不发度牒,甚至会毁佛,比如逼僧尼还俗。等乱世再至,朝廷又会鼓励出家,增发度牒。

度牒是宗教许可证,甭管锦质、纸质、皮质的,它可以调控僧尼和道士数量,是治国的杠杆。

图片

明代度牒

宋代法律规定:“僧尼道士女冠,文武官七品以下者,有罪许减赎。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)”所以在小说中,鲁达杀人后啥事没有,原来是在赵员外的运作下去了五台山出家,从此得法名智深,《水浒传》:“赵员外道:'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,唤做五台山,山上有一个文殊院...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,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...’”

可见,出家可以逃避兵役、力役、赋税,甚至官司,一纸度牒,金银不换。

鉴于度牒抢手,历代统治者对其管理都很严格,除了控制发放数量外,凡僧尼往生或还俗,寺庙还必须将度牒交还或销毁,否则会遭惩罚,没有度牒而私自出家,经发现也会遭惩。

隋唐以来,朝廷设有教义考试,规定只有通过审查者才能获得度牒。入宋后,商业的发展让度牒变为商品,成了朝廷增收的手段和工具。

据《菽园杂记》:“宋有交子、会子、关子、钱引、度牒、公据等名,皆所以权变钱货,以趋省便。”宋代,度牒成了和交子、会子同级别的主流货币,士绅、商人、方丈都会争相采购,倒手再赚差价,如此就形成了一条度牒产业链。夸张的是,宋高宗曾拨给前线的岳飞二百多张度牒,言下之意,你岳飞拿去卖便是,卖多少钱都算你的,就别再管我要军饷了。

上层有设计,底层有对策,度牒的存在导致僧纲衰败。

明太祖曾严令禁止买卖度牒,但好景不长,直到清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,将丁银并入田赋,即不再强征税役,佛门才得以清静起来。雍正以后,度牒作为从业凭证依然存在,只不过不再由中央颁发,其管理权先放到地方州县,不久下到乡村基层,最后改为各寺自印。

今日度牒通常为一本小册,封面有“菩萨戒牒”“传度证”“皈依证”等字样,涉及佛道二教。

(完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
下一篇:没有了